竹山县大力推进“农村四好路”建设,目前17个乡镇全部通公交。
交通是城市的动脉。十堰,曾被称为“南船北马、川陕咽喉、四省通衢”的城市,“十三五”以来,历经5年快速发展,通过一条条道路、一座座桥隧、一趟趟班列,经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向外辐射,与世界相交、与时代相通,编织起从交通大市迈向交通强市的希望版图。
打造低碳出行“绿色路”
初冬的十堰天朗气清。生活在郧阳区汉江沿岸的人们,在好山好水好风光中骑着车、跑着步。宽敞的道路、绿色的长廊、迷人的景色,已成为十堰公路建设的主基调。
在十堰,“路为青山改道、桥为绿水折腰”的情况已成常态。虽然加大了工程难度和建设成本,却最大化实现了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,为十堰绿色发展开通一条条“会呼吸的路”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十堰紧扣“修一条路、造一片景、富一方百姓”的发展思路,累计新改建资源路、旅游路、产业路2500公里,建成旅游渡运码头3个,建设“美丽农村路”4200公里,全市3A级以上景区通等级路比例达100%,A级以上景区全部通旅游路。
以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为代表的绿色低碳道路总里程达429公里,全市干线公路可绿化路段绿化率达100%。手机刷卡乘车、掌上实时查询、车载免费 Wi-Fi等信息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全面应用,刷脸进站、“无纸化”登机、无接触配送、网约车、定制公交、定制客车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。创建“畅安舒美”示范路2300公里,顺利通过“十三五”普通公路“国检”、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质量评估、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验收、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验收等“四大国考”。
畅通经济发展“大动脉”
今年丹江口市第八届“库区情·桔乡行”武当蜜桔推介会暨“农民丰收节”期间,均县镇桔农张振强收获的1万公斤柑桔销售一空。而在5年前,因桔园不通道路,满山桔子卖不出,给他造成巨大损失。“如今路通了,桔子不愁卖,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。”张振强说。
每天一大早,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菜农在村口坐上66路公交车,把自家产的蔬菜、特产带到市中心销售,这条公交线路已成为他们的“致富线”。
5年来,十堰把修建富民路作为“头号工程”,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.6万公里,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297座、安保工程1.2万公里,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%,实现县县通高速、乡乡通二级及以上公路、村村通硬化路目标。
加快城乡客运协调发展,开通各类客运班线1290条,县城建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比例达100%,拥有农村客运始发班线的乡镇建有客运站比例达100%,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%,全市“外通内联、通村畅乡、客车到村、安全便捷”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。
构建美好未来“快车道”
10万、50万、过百万……一路飙升的旅客数据,见证着武当山机场自2016年2月5日通航以来的飞速发展。
十淅高速开工建设,十巫高速鲍峡至溢水段建成通车,全市已建、在建高速公路达655公里,“三横两纵”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。
汉十高铁建成,十西高铁已开工;汉江白河至丹江口段航道整治完工,汉江十堰境内基本实现四级航道贯通……
今日之十堰,构建起横连东西、纵贯南北的运输网络,形成了资源互通、机遇共享、优势互补的发展网,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。
5年来,十堰交通运输系统坚持规划引领、项目支撑,积极争取总投资334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,并纳入省级“十三五”规划。提请市政府批复《十堰市环库沿库生态旅游公路规划(2018—2030)》《丹江口库区综合立体交通规划》《十堰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(2020—2022年)》等重大交通规划,十堰全面迈入“高速”“高铁”“航空”时代,基本构建起以高速公路为骨架、国省道为支撑、县乡公路为脉络、村组公路为基础,水运、航空、铁路并驾齐驱,内联外畅、相互衔接、层次分明的综合立体交通大格局。(文、图/记者 罗伟 通讯员 孙双 郭玲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