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钦文的成功绝不是偶然,早在她从事网球运动之前,十堰便开始布局青少年体育发展,先后涌现了以郑钦文、付晓晨、黄继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。
行稳致远,厚积薄发。近年来,十堰青少年体育阔步发展,正以牢固的基础、有效的举措,收获着累累硕果。
2019年,郑钦文回到家乡,指导十堰青少年网球队员。
深山里崛起一座“网球之城”
相隔十年,湖北网球因为李娜和郑钦文在澳网的惊艳表现,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事实上,湖北之所以能够诞生出李娜与郑钦文等一大批网坛名将,与这里的网球环境密不可分。
武汉,作为湖北省会,网球运动早已成为武汉市体育部门重点布局的项目,曾先后培养出了潘兵、朱本强、李婷、李娜等一批高水平运动员。目前,武汉市几乎所有网球场馆都有青少年培训项目,网球氛围在全国都堪称样板。
很难想象,深山里的十堰也培育出了郑钦文、付晓晨、黄继隆等一大批优秀网球运动员。以刚刚落幕的杭州亚运会为例,十堰姑娘郑钦文获得网球项目女子单打冠军,付晓晨获得软式网球项目双打季军。
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,那时候的十堰,很少有人知道网球这个项目,练习网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在位于六堰的十堰工商银行家属院内,建成了两片网球场。场地虽不如现在标准,却也时常有人在那打网球,只不过大多数人只知道是一个有网的场地,以为是羽毛球场。
随着经济社会飞跃发展,十堰体育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网球也由此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。郑钦文的启蒙教练陈宏鸣当时是十堰体校的网球老师,主要负责教小朋友打网球。
1999年,年仅6岁的吴晨露在陈宏鸣的带领下,从一众孩子中脱颖而出。2006年,在襄阳举办的第十二届省运会上,十堰派出以吴晨露为首的网球运动员参加比赛,这也是十堰青少年首次参加省级网球比赛。最终,吴晨露不负众望,摘得网球女单冠军。在网球普及度不高的情况下,大山之中的十堰能够获得全省冠军,难度可想而知。吴晨露成为十堰首个省运会网球冠军,因表现突出,湖北省网球队决定将吴晨露纳入队中,进一步培养。
第一个全省网球冠军的诞生,只是一个开端,以此为标志,一座深山里的“网球之城”正悄然崛起。
在十堰市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网球场上,今年69岁的雷明星正在带小队员练习发球。
网球运动在十堰再掀热潮
北京时间1月25日,2024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半决赛中,郑钦文以2比0战胜乌克兰球员雅斯特雷姆斯卡,挺进决赛。1月26日一大早,陈宏鸣就组织学员回看了本场比赛的视频,一起为她庆贺,以此激发学员们的激情,十堰奥体中心也由此掀起一股网球训练热。
“郑钦文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来到体育中心,她当时非常喜欢网球项目,身体素质和体能也比同龄孩子高出不少。之后的训练中,她十分执着、刻苦,在比赛中追求完美,从小就具备了优秀运动员的气质。”陈宏鸣对学员们说,正是十堰浓厚的体育氛围和她自身的执着追求,让她走到了如今的高度。
据在市体育中心从事网球教学工作的刘超回忆,2008年左右,湖北省网球队的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,当时我省的网球优势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,如武汉、荆州等地。正是那个时期开始,十堰从青少年网球运动抓起,慢慢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态势。“那时候已经有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带到我们这里学习网球了,都希望接触到这个新兴项目。”刘超说,郑钦文就是其中之一。
从此,十堰网球爱好者呈现几何式增长,网球运动很快走入“寻常百姓家”。
昨日,在十堰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网球场,今年69岁的雷明星正在带小队员练习网球发球。只见他双手各拿一个球,同时原地丢出,年仅5岁的韩玥希顺势挥拍击出,一名接着一名队员紧跟而上重复动作。韩玥希是雷明星的学生,别看年龄小,但在接球训练的过程中却有模有样。因为差异化的训练方式,让雷明星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可。
和雷明星一样,王和镇、陈宏鸣、吴平修、郝兴喆、庹军、刘超等一大批网球教练坚守在十堰青少年网球教育一线,为“网球之城”继续培养着一个个明日之星。
体育强市从青少年抓起
在中国,比十堰更早发展网球运动的城市比比皆是,为什么十堰能够脱颖而出?
我们也许可以从十堰的网球场地建设上找到答案。近年来,十堰网球运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,从最早的网球场地落户张湾区,到如今辖区内拥有十堰奥体中心、十堰市体育中心、张湾区老年大学东风校区等多片网球场地。市民接触得多了,体育氛围浓厚了,十堰的青少年体育的根基也更加扎实。
少年强则中国强,体育强则中国强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只是十堰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缩影。去年举行的十堰市第七届运动会上,一批青少年运动员展露头角,他们将成为十堰体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。
近年来,十堰持续探索青少年体育发展之路,相继建成了市幼儿体操训练基地、市青少年体操训练基地等一批运动培训场所;布局67所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,引进5名国家级健将运动员来堰执教,完善竞技体育生招生政策……一系列措施的推进,进一步强基固本。
“体育强市从青少年抓起。”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十堰将进一步抓实青少年体育,切实加强体育学校、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建设,加快建设市业余体校、张湾区体育运动学校,争取再申报1所县级体校,命名70所市级体育特色传统项目学校,引进高水平教练员,进一步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石,体育强市建设正阔步迈向新征程。(记者 周仑)